经方的发生、发展直到成熟,是与整个中医理论同步发展的;随着中医融入现代社会,经方应用也开始面临新的社会环境与社会人群,显然古代已经成熟的经方理论并不能完全适应现代的新变化;经方的学习与应用需要现代中医人在继承的同时开展理论创新。目前针对经方的研究和创新正在蓬勃开展,但能否形成像古代那样为人广泛认可的学术体系,现代中医人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笔者希望经方能够创新以便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而疗效无疑是辨别证真和证伪的最有力武器。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学院式教育广而杂却缺少师承式教学的言传身教,师承教学如果没有学院式教学的基础和较长的临床实践也如无本之木。笔者总结近40年的经方诊治经验,培养了一位师承博士和一位师承硕士,并培养中医临床硕士研究生多名。对于如何学习中医,笔者的体会是,其一,读教科书,不可盲从。理论是抽象的,而病患是具体的、变化的。初上临床的中医院校毕业生切不可以为院校所学的中医理论就是学习的尽头,恰恰相反,临床才是学习的开始。其二,在笔者看来,中医就是一生的修行,学院式教学只是中医的入门而已,众多中医经典,特别是经方的深入领会与应用才是进一步学习中医并最终出师入道的根本道路。其三,前辈医家的医案总结,必须多读多用。用药如用兵,前人的临床医案如同经典战役。亲自诊治病例诚然是最直接的提升临床能力的方法,但当遇到疑难病例时需要懂得换位思维,借鉴前人的诊疗经验,看看其他医家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找到自身的不足及疏漏之处,提高水平和临床疗效。其四,师承式教学是进入临床后的重要学习方式。在中医发展的历史中师承式教学是中医传承的主流方式,名医的传承人还是名医,中医世家经久不衰都得益于师承式教学模式。只有传承底蕴才能促进更好的创新。
笔者认为学好经方,通读是基础,而且读过之后还要结合临床回顾。在应用经方时注意抓主证(此处的“主证”指该病经中医辨证出多种“证”,此“证”对临床诊治最为重要),明晰病机。经方条文包含的证候是复合的证候,临床病例表现出的证候常常与经方所列的证候不全相符,这时我们要抓住反映疾病本质的主要证候,很多经方病例概括来说是神似而形不似的,需要反复体会才能合理应用。中医体质学说同样是合理应用经方的要点,《伤寒杂病论》方证是由两个部分构成,一个是疾病表现的主证,另一个是体质。体质一般是不大变化的,或者变化得很慢,而疾病的变化对每个人来说都不同。对慢性病、调理性疾病要长期服用某张方或某药,而这些方药性较峻烈或有毒时,我们就要强调体质情况。学好经方还应明治则,随证治之。张仲景的经方是强调方证的医学体系,既可以证定方,又可以方定证。经方治则后世概括为汗、下、吐、和、温、清、消、补八法,“八法”之意旨在调和阴阳。学好经方必须注意经方药物的剂量,两种经方具有同样的药物组成不同的药物剂量,治疗的证是不同的。比较经典的如大承气汤与厚朴三物汤。
00师法经方衷中参西辑录前言00对《伤寒论》的选读笔者针对学习中的疑点结合六经条文采用问答形式阐述,其中很多问题是初学者普遍存在的。结合多年临床经验笔者阐述了三阳三阴病的脉症与治法。三阳,即太阳、阳明、少阳。太阳之为病,其脉必浮,症见头痛、项强、恶寒、发热。脉浮有浮缓和浮紧不同,而治法也各异。阳明病,其脉但见大而长,用药有葛根汤、承气汤、白虎汤的不同。少阳病,其脉必弦,少阳居半表半里之界,故仲师制小柴胡汤以治病邪偏于半表者,而以大柴胡汤主治病邪偏于半里者。总之,少阳之为病,法在和解,大体无犯汗、吐、下三法之禁忌。经方的临床应用与验案是笔者多年应用经方的理论总结和经典病例记载。包括桂枝汤方解与类方验案,麻黄汤类方解与临床应用,小柴胡汤类方解、临床应用与验案,其他经方的临床应用与验案。六经病证治歌诀与十二经脏腑证治寒热补泻药队及歌诀通俗易懂,有利于经方初学者学习和记忆经方条文和要义。
中医学的发展从来不是保守的而是开放与包容的,众多外来药融入中药体系中就是明证。否定中医诚然是错误的,将中医与西医对立更是不可取的。笔者坚定地认为衷中参西才是中医发展的方向,科学的发展方向在走向综合与交叉,中、西医学也不例外,我们不断发展中医就要纳入西医中的优点为我所用。笔者身为名老中医工作室理论传承的指导专家,医学专长于中西医结合治疗脾胃病,尤其对于西医胃肠动力障碍性疾病的治疗有较好的理论总结与临床研究。下篇的衷中参西辑录重点总结了笔者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对笔者的经验方“三清汤”的临床观察也在书中详细叙述,实验证明该方治疗肝胃郁热型胆汁反流性胃炎临床疗效可靠且无毒副作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本书还选录了笔者传承团队的相关学术论文,充分体现传承人的传承与创新成果。
本书师法经方,结合笔者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阐述经方的条文选读、临床应用与验案,为中医院校毕业生与临床工作者提供学习中医、用好经方的理论与经验总结。此外,在笔者中医专长脾胃病治疗方面,总结了个人的经验方与常见消化系统疾病的中西医治疗方法。本书既有学习方法的指导又有治疗方法的总结与讲解,不失为中医院校毕业生与临床工作者的参考用书,希望能为广大读者带来帮助与启发。